广医李杨/浙大邱建荣/UMASS韩纲《Adv. Mater.》:近红外长余辉“虫洞”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近红外长余辉材料凭借其超长寿命的发光特性,在延迟探测成像、外科手术导航、信息存储、防伪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尤其在生物成像中,通过短波长紫外光体外激发后注射到体内,近红外长余辉材料展现出了相比于其他荧光材料,更高的信噪比和成像分辨率,因此成为生物成像试剂的明星材料。但值得一提的是,现有材料普遍依赖的体外激发方式,由于波长限制,只能保证长余辉成像在体内维持一个衰减周期。因此,这就显著降低了近红外长余辉材料在活体内原位激发、反复激发的使用效力,限制了其在生物成像广度和深度上的延伸。
广州医科大学李杨教授、浙江大学邱建荣教授以及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韩纲教授,基于晶格缺陷态光子能量上转换方式设计了一种低能近红外光激发-近红外光发射的长余辉材料。这种材料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虫洞”,因为在“虫洞”隧道中,通过特殊能量物质的作用,可以获得足够长的存在时间实现时空穿越,这就与长余辉材料缺陷态中载流子转移过程有相似之处。受此启发,他们发现了低能近红外光子激发下,深层能量陷阱到浅层能量陷阱的反向俘获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深陷阱首先在近红外光辐照下俘获并存储一个受激光电子,随后持续的近红外光辐照会诱导该受激光电子进入浅陷阱,实现二次存储。这种不同于以往长余辉陷阱载流子俘获的能量转移方式,类似于光子上转换过程,激活了CaSnO3: Bi2+在近红外光激发下的近红外长余辉。相关研究以“Trap Energy Upconversion-like Near-infrared to Near-infrared Light Rejuvenateable Persistent Luminescence”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DOI: 10.1002/adma.202008722)。
图一:“虫洞”能量隧道模型
要点一:理论设想提出
图二:缺陷中载流子转移过程的能带模型
要点二:开发近红外激发-近红外发射长余辉材料
图三:传统和“类上转换”陷阱俘获模式
要点三:近红外激发-近红外发射材料的生物成像优越性
这种材料在近红外激发下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和可重复性。8个单独开/关周期后,衰减持续时间和初始强度基本上保持不变,这对可靠的生物成像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较长波长的近红外激发更有利于长余辉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因为这个波段可以减少组织散射,抑制血红蛋白的吸收,减少激发光的透过损耗,从而增强体内有效穿透深度。对比CaSnO3: Bi2+和ZnGa2O4: Cr3+两个样品的光学数据发现,在740 nm近红外LED激发下,CaSnO3: Bi2+纳米颗粒表现出比ZnGa2O4: Cr3+纳米颗粒强10倍以上的余辉强度。体外深度组织成像实验显示,当猪肉组织厚度达到2厘米时,CaSnO3: Bi2+纳米颗粒覆盖猪肉相比于无覆盖时仍然有30%的余辉强度。在体内试验中,通过尾静脉注射分散了CaSnO3: Bi2+纳米颗粒的5%无菌葡萄糖溶液,可以在740 nm 近红外LED照射下进行反复充能,收集近红外余辉信号。这些结果都表明这种近红外激发下的余辉信号具有高光学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这也为众多光子学和生物光子应用的新型近红外长余辉材料设计开辟了一条有效路径。
图四:近红外可反复充能的余辉成像
综上所述,该工作提出了一种新的类上转换陷阱能量机制,基于此,设计了低能近红外光激发-近红外光发射的CaSnO3: Bi2+长余辉材料, 通过实验观察到了载流子从深陷阱到浅陷阱转移的现象。由于近红外光子具有更优得生物组织穿透能力,因此CaSnO3: Bi2+可以实现活体内近红外光子原位激发和循环充能,提高了使用效力。这项开拓性的工作,对了解近余辉期间载流子的俘获和转移,以及开发可近红外反复充能的近红外长余辉材料十分有价值。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008722
相关进展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尤洪鹏研究员MTE:一种新型Cr3+和Yb3+共掺近红外发光材料
化学与材料科学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chen@chemshow.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Chem-MSE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n@chemshow.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化学与材料科学®会及时选用推送。